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智慧社区
公司动态 智慧医疗 电子发票 餐饮营销 智慧社区 医保读卡器

数字乡村建设的七大内容、特征和阶段

发布时间:2021-05-13 点击数:2057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速了经济增长,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治理水平,为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最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失部分的农村,也需要数字经济为其注入活力。数字乡村的建设势在必行。



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

2016年7月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2018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2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2019年5月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2020年7月19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

2020年12月印发的《关于印发〈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数字乡村试点内容七个方面


一是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地编制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做好整体设计,明确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工程和实施步骤,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提升4G网络覆盖水平,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三是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生产过程智能管理,探索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应用,积极打造科技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


四是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



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补齐乡村治理的信息化短板,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疫情监测分析预警水平,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探索“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新模式,探索建设“网上党支部”、“网上村(居)民委员会”,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促进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五是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



聚焦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积极采用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提升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远程医疗延伸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依托信息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协同推进教育、生态环保、文化服务、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等各领域信息化,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深化信息惠民服务。


六是完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


加大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力度,打通已有分散建设的涉农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县级部门业务资源、空间地理信息、遥感影像数据等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研究制定乡村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共享规范,充分运用农业农村、科技、商务、交通运输、通信、邮政等部门在农村的已有站点资源,整合利用系统、人员、资金、站址、服务等要素,统筹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点,推广一站多用、一机多用。


七是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


抓好网络扶贫行动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与乡村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建设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培育数字乡村发展良好生态,激发乡村自我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强基层干部和农民信息素养培训,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数字乡村专题培训,加快培育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支持农民工和返乡大学生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展创业创新。


数字乡村建设的特征


一是网络全面普及


高速、泛在、安全的基础信息网络在乡村深入普及,农村网络与城市网络同质同价同服务。


二是数字经济深度渗透


数字技术渗透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智慧农田、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新型农业生产载体成为主流。农村电商成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重要渠道,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和价值化。


三是数字化治理更高效


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借助互联网不断创新村民自治形式,实现农村三务线上公开,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农民自治能力。


四是绿色生态可持续


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以及现代农业设施的发展下,农业实现绿色规模化发展。对农业投入品实施信息化监管,化肥、农药减量应用得到普及。信息技术和传感设备广泛应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保护,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处于被监测状态。


五是网络文化繁荣发展


面向农民的数字文化资源产品丰富充足,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实现数字化留存和传承。互联网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三农”题材网络文化内容优质丰富。


六是普惠服务城乡一体


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在乡村普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落地。“互联网+医疗健康”在农村广泛应用,民生保障信息服务丰富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全面覆盖乡村。


建设数字乡村注意事项



对于许多地方来说,数字乡村还是新生事物,缺乏建设经验。因此,要做好顶层规划,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选准建设内容和重点,避免走弯路。各地在建设数字乡村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本地资源禀赋,建设特色数字乡村。


各地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应根据所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现状,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内容,避免贪大求全、千村一面。


二是瞄准难点重点问题,积极创新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加快,但是广大农民群众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数字鸿沟依然较深,各地普遍存在农民信息素养不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农村数据资源难以共享等问题。建议围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开展专项优化工程和项目,攻克难点堵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三是紧盯农民核心利益,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必须围绕农民最关切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开展数字乡村建设,避免盲目要投资、上项目,坚决防止一切以数字乡村名义圈地圈钱的行为。

四是融合城市优质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建设数字乡村要与智慧城市发展协同起来,在考虑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员素质等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推动城乡之间数据资源流动和均衡配置,带动城市优质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向农村流动,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资源上的差距。


数字乡村建设的阶段是什么


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找了相关的内容要求,《纲要》给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确定初步进展


到2020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第二个阶段:数字乡村取得重要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到2025年,4G在乡村进一步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逐步推广。农村流通服务更加便捷,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第三个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确定长足进展


到2035年,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明显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第四个阶段:全面建成数字乡村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实施数字乡村的第一阶段要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第二阶段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第三阶段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治理能力基本实现。

前三个阶段都明确指出了乡村治理要优先发展,可以说乡村治理是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和体现,那么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