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电商依然火热,找准关键最重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发展,社交电商成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社交电商做为目前零售行业的一匹黑马和消费市场最主流的消费模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同时也让传统的零售商看到了希望。于是许多传统零售大佬纷纷投入社交电商领域。
过去的2018年,是社交电商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家颁布了第一部正式定义社交电商从业者的《电子商务法》,社交电商逐渐规范化;阿里巴巴商家版打开社交电商通道,网易考拉开启店主制度,娃哈哈与索尼等品牌相继引入社交电商渠道商,社交电商呈现品牌化趋势;环球捕手与云集相继开展农村新零售,将社交电商下沉至农村与三、四线城市,社交电商浸入社会多个阶层。
截止目前,社交电商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态势,以拼购、会员制社交、社区团购、内容类四大模式的领域都已经出现细分领域巨头,但也不难发现还是有很多企业纷至沓来,力争在各大赛道杀出一条生路。
社交电商的本质是基于社交媒体或支持社会互动的网络媒体,通过客户参与推动在线购销产品和服务的电商模式,其在互联网极度发达今年能成为电商销售的主流模式并不会让人感觉意外。且与传统电商相比,社交电商拥有体验式购买、用户主动分享、销售场景丰富等独特优势。
微商时代成为历史,服务和品质成为主流
从2011开始,粉丝经营形式诞生,以个人代购为主要形式的社交化经营方式开始兴起。随着微信陆续推出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号等功能、微商开始出现,以朋友圈刷屏为主要营销手段,进入野蛮生长期。直到2015年,以央视曝光毒面膜事件为代表,微商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引众议,微商行业断崖式下跌。与此同时,社交分销的概念开始出现,大量微商从业人员涌入社交分销平台成为店主,凭借其强大的分销和带货能力,进入爆发增长期。
2013年淘宝和微博合作推出“淘宝微博版”,推进购物进入2.0时代。在“互联网+”浪潮下实现共赢。微博可以借助阿里的大数据对电子商务进行深度整合,促进自身推荐信息准确度的提升。同时淘宝也可以依赖微博对移动互联网电商入口进行占领,给自身开拓一个新型的获取流量与用户的入口。这种在社交网站中将流量导入电子商务而推动电商消费的模式,迅速成为社交电商发展的有效模式。
随着众多社交软件以及电商平台的推出,社交电商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拼多多和云集则作为社交电商的典型代表。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内相应规模较大的以社交驱动的电商平台有拼多多,云集,有赞,微盟,礼物说等超过10家。一些以微信小程序着手的小型社交电商更是数不胜数,不完全统计2018年社交电商融资金额已经超过200亿元。
流量依然重要
流量是社交电商立足的根本。在这个微信拥有10亿月活用户,占据了用户55%的在线使用时间,触达了传统电商未能覆盖的用户群体。2017年,微信小程序也横空出世,加上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在中国开始诞生出一个完整和成熟的社交生态圈。
拼团和分销驱动成为了社交电商的热潮,目前的社交电商主要建立在用户自用消费和分享推荐基础上,以传统的搜索式和货架式电商平台正以推荐分享为主的社交电商逐步蚕食。但无论是传统电商,还是新型的社交电商,从根本来说都是在追求流量。
同时,下沉市场的巨大流量。一二线城市用户和下沉市场用户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消费决策差异和社交心理差异。社交电商这种模式天生为下沉市场而生,不是因为产品低端,而是它更能满足低线城市用户的产品使用需求和社交分享需求。
社交电商火爆背后是多模式的“生存战”
社交电商的玩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之前有说到的贝店、云集需要“入门费”,而像阿里旗下的社交电商平台“淘小铺”则没有,这是一个浅显的区别,更多的区别还是体现在模式上。
“社交电商”的基础是“人依靠社交关系发生裂变延伸,货物基于人群传播得以信任背书,交易场所基于分享场景呈现碎片化。” 在此基础之上,各家又各有不同。
拼多多可以说是“社交电商”的老前辈,他所依仗的是“拼团模式”。自拼多多上市之后,一直在积极转型,谋求品牌化以提高用户粘性,通过开售“品牌馆”的一系列措施,极大的降低了APP卸载率,新装留存率也达到新高。
而拼团模式的优势在于,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吸引力很大,且用户会主动进行分享以谋求更低价格,使得拼多多以最低成本取得流量。
小红书的“内容模式”,依靠用户生成内容也就是UGC,往深层次做沉淀,再通过名人、明星等方式,依靠粉丝带动流量。其模式优势在于,UGC内容将持续引发用户使用,可以维持用户粘性;而通过名人、明星的带动效应,可以实现场景化购物。
当然也少不了之前一直被视为最为正宗的社交电商“KOL模式”,例如云集、贝店等都是走的“KOL模式”,其模式与“内容模式”相似却又不同,“KOL模式”更加侧重用户的深度运营,将平台利益与KOL进行捆绑,以增强用户粘性。其优势在于可以提供轻资产和碎片化的分销模式,增加店主的积极性,且垂直类平台目标用户显著,在产品质量有保障的前提下,能收获不错用户忠诚度。
千亿市值将成“社交电商”分水岭
在日渐激烈的“社交电商”战场,行业裂变将会加剧,并逐渐将会形成由市场主导的“梯队化”,届时只有跨过千万市值才具备决战市场的资格,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将难住绝大部分品牌。
1、规模与流量将成为第一要素
虽说现阶段流量红利已经基本耗尽,但流量依然是决定社交电商走向的重要因素,如何获取流量成为关键性一步。
可以看到,自网购热潮起来以后,淘宝、京东逐渐成为大山,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成熟,消费场景逐渐多样化,主流电商战场逐渐由货架模式的传统电商转向基于用户体验和社交裂变的社交电商。
流量群体决定了“社交电商”的后来居上。但是,用户体验和社交裂变其实还不够,就像目前互联网行业整体一样,生态化的能力结构也将成为关键。
在社交电商领域,有大平台扶持的玩家们已经先一步启动了生态化建设。例如,阿里“淘小铺”既是淘宝生态的建设者,本身也属于完善淘系生态的一部分。
而甩甩宝宝则启动“大战略”,涉及供应链、地方产业支持、小程序直播、掌柜之家、商学院升级、大区分公司服务体系等方方面面,打造一个正向流量裂变的生态。而这种全生态覆盖的模式,也必然将成为之后“社交电商”的主流模式。
2、圈层化精准营销将决定成败
社交电商的核心思维是基于移动社交和分享裂变,所以圈层化的精准营销对于社交电商而言是最关键的点。
数据显示,社交电商买家复购率高于传统电商的30%以上,交易转化率高于传统电商50%。但来看现有平台,如网易考拉、云集等等,其实都无法算是真正的“社交电商”,因为他们还是在以“电商”为主,“社交”并不是他们的关键。
社交的最好渠道是什么?现今阶段无疑肯定只能是微信,微信软件的用户粘性绝对是目前最强,通过微信的导流,平台与用户的强关系撬动弱关系,这种模式是其他渠道无法比拟的,并且不需要平台自己去寻找“圈层”,用户传播本来就是根据圈层传播,这比任何的营销方式都要来的精准。
3、KOC裂变模式诞生王者
KOC模式的大行其道,足以说明市场对于KOC的认可。特别是在流量枯竭时代,私域流量将成为流量市场最大的增量。
而社交电商从本质上看正是一张网,以KOC为节点,以社会关系为链条,以佣金返点为驱动,相互交织而成的社群。所以依靠“KOC”所带来的裂变能力将成为“社交电商”无可避免的绝对核心。毫不夸张的说,对于掌握了该领域的平台而言,就相当于已经取得最终的胜利。
除此之外,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能力和颠覆能力也将是平台是否能够存活下去的命脉之一。如何打造自己的生态、如何利用现有流量体、如何重构新零售商业模式、如何将S2B2B深耕、如何做好消费升级和渠道下沉,将是每一个社交电商创业者和领头羊都要深度思考的问题。社交电商路在何方?可能,踏实才是唯一出路。
转载自原创文章: 《“KOC”崛起,社交电商进入新航道》